富阳二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4)
学习频道 来源: 富阳二中 2025-02-26 大 中 小
富阳二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答案
一(18分)
1.B 2.C 3. B
4.①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②不霁何虹 未云何龙?
③徒以吾两人在也 其势不俱生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示例:车上不便通话,7点后联系。(3分。三个要点各1分,有欠缺酌扣)
6.示例:有人感叹冬天,因为她的肃杀,仿佛冷酷而悲凉的社会;有人赞颂冬天,因为她的洁净,犹如清纯而高雅的情趣。(3分,写出一句得2分,写出两句得3分。要求:语意切合,句式基本相同,比喻恰当。有欠缺酌扣)
二(20分)
7.C(3分) 8.B (3分)
9.①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
②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找到合乎理义的死的地方了。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0.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表明自己万死不辞,抒发了精忠报国的激情;从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及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表明自己报效国家、兴复汉室、死而无憾的志向。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1. 用“长沟流月”创设了良辰美景,使回忆充满了诗情画意;“去无声”,既渲染了豪杰聚会的美好,也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2. 运用了今昔对比,或反衬,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以“忆昔”总领,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群英聚会的胜景;下片折回现实,写历经国难变故后交游零落、国事沧桑、一人流亡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4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1分。有欠缺酌扣)
三、(22分)
13.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有客观感知的一面,但又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受个人特质的影响,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因观察者的性格和情趣而不同。
(3分,客观感知1分,主观因素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商人”是实用的(现实的,重在务实),“植物学家”是科学的(客观的,重在学以致用), “画家”是美感的(主观的,重在再创造)。
(3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15.我们只有丢开实用和理性的态度,用专注的审美态度去面对,才能发现客观世界的美。
(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辛勤地给“我们”制作美味的笋片;辛苦寻觅为“我”采撷竹笋;为“我”砍削晾衣竹竿。
(2分,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意思符合可)
17.①用拟人的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照射下竹林影子的浓郁,又把一天中小竹林在阳光下 的影子的变化描绘得美妙可爱。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跳”、“跨”、“越”等动词,写出了“母亲”动作快速的情景,流露出“母亲”见到儿子时的内心激动和兴奋之情。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8⑴与文章所写内容相互映衬,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自己远离家乡亲人作类比;
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意蕴;
⑶借以表达自己面对竹竿心中涌动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9. (1)是亲情的纽带和载体(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依托);
(2)是儿女成长的象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
(4分,各2分。意思符合,有分析。有欠缺酌扣)四(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分五等评分。
一等(40—36分):立意较深,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密,语言通畅。
二等(35—31分):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30—24分):中心尚明确,内容较具体,结构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等(23—16分):中心欠明确,内容空泛,结构基本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完全离题,或感情不健康,或文理混乱,或语病严重,或不足300字,不成篇。
学习关键字:
学习频道 |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 北京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上海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天津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学习地图 | 重庆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贵州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广西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吉林开元网站登录入口 | 开元网站登录入口排名 | 高考成绩查询 | 高考录取查询 | 高考志愿填报 | 教务管理系统 | 高考专题 | 开元网站登录入口手机版 | 学习频道手机版